找工作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新闻 > 正文

蜕壳关键期河蟹竟“懒癌”发作?这里有一份河蟹蜕壳调研分析及管理措施请收好!

发布时间:2017-05-19 09:50    作者:.    来源:中国水产频道    查看:
    文/图 泰州海大生物饲料有限公司 张艳亮

  一、养殖背景
  
  中华绒螯蟹,又称河蟹,其经济价值高,是我国一种重要的淡水水产养殖品种,广泛分布于南北沿海各地湖泊。河蟹属于甲壳动物,蜕壳是甲壳类典型的生物特征,一次蜕壳周期大致分为四个阶段:蜕壳前期、蜕壳期、蜕壳后期和蜕壳间期(见图1),与河蟹的生长、形态的改变,断肢的再生以及交配等活动密切相关,对河蟹的生长及生命的延续起着重要的作用。成蟹养殖阶段,由于河蟹个体标记困难、不方便取样等因素,笔者通过收集河蟹第一次、第二次蜕壳后留下的旧壳(后面分别称为一壳、二壳),就壳长、壳宽做相关基础性分析,探索影响蟹壳大小的因素,旨在为河蟹蜕壳管理提供参考。

  二、调研情况
  
  调研1:不同蟹塘条件下,放苗至蜕壳期间一壳大小的相关分析
  
  不同蟹塘条件下,为研究放苗至蜕壳期间一壳大小的变化,2017年3月,笔者到大丰白驹镇陈老板的两个蟹塘(见图2、表1)进行实地调研、取样(见图3),为降低样本个体差异造成的误差,并于3月28日该两个蟹塘蜕壳高峰期收集一壳,共收集163枚(见图4),从中选取108枚分为A组、B组和C组,每组36个样本(见表2)。分别测量各组雄蟹、雌蟹壳长(第1额齿间最凹处到头胸甲后缘的距离)和壳宽(第4侧齿基部间的距离),平均值精确到0.1mm(见图5),利用SPSS 19.0、EXCEL 2010等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相关参数作图和显著性检验。

  通过对A组、B组、C组雄蟹、雌蟹一壳壳长、壳宽进行显著性检验(见表3),三组之间雄蟹壳长、壳宽,母蟹壳长、壳宽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以上结果说明,河蟹蜕壳前壳长、壳宽分别与蜕壳结束后旧壳壳长、壳宽不存在显著性差异。结合到实际养殖,说明放养到不同蟹塘的同一批扣蟹,自放苗至蜕一壳前,并没有因环境的差异而造成壳长、壳宽显著性变化,河蟹一壳大小的增长主要是在蜕壳期实现的。由此,可通过对比不同批次的旧壳反映河蟹的生长情况。

  调研2:不同蟹塘条件下,二壳壳长、壳宽的相关分析
  
  为研究不同蟹塘条件对二壳壳长、壳宽的影响,这里将影响河蟹二壳大小的环境视为一个整体,通过显著性检验进行对比分析。2017年4月28日至5月5日期间,笔者在兴化安丰镇和大垛镇6个蟹塘收集二壳(见图6),共收集96枚(见图7),每个蟹塘选取16枚蟹壳,其中雄蟹壳8枚,雌蟹壳8枚。为降低误差,对蟹塘筛选和收集时间进行了限定,即放苗时间在正月下旬,放养规格在100-110只/斤,放养密度为1000只/亩左右;二壳收集时间为每个蟹塘的蜕壳高峰期。

  如图8所示,将取自6个蟹塘的二壳大小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同一蟹塘之间,其雄蟹二壳大小与雌蟹二壳大小存在相关性,即雄蟹蟹壳大,雌蟹蟹壳也往往较大,反之亦然;不同蟹塘之间,二壳的长度与宽度之间存在相关性,即随着雄蟹或雌蟹蟹壳长度的增加或降低,其宽度也往往随之增加或降低。

  进一步对不同蟹塘雄蟹二壳壳长、壳宽,母蟹二壳壳长、壳宽分别做显著性检验,结果如下:
  
  (1)雄蟹二壳壳长
  
  如图9所示,通过对比雄蟹二壳长度,3号塘和8号塘较大,6号塘和7号塘次之,4 号塘和5号塘较小。除8号塘外,3号塘与其他各组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二壳长度最大;除5号塘外,4号塘与其他各组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二壳长度最小。

  (2)雄蟹二壳壳宽
  
  如图10所示,通过对比雄蟹二壳宽度,3号塘最大,与其他各组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其他各组之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

  (3)雌蟹二壳壳长
  
  如图11所示,通过对比雌蟹二壳长度,3号塘最大,6号塘、7号和8号次之,4 号塘和5号塘较小。3号塘与其他各组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二壳长度最大;除5号塘外,4号塘与其他各组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二壳长度最小。

  (4)雌蟹二壳壳宽
  
  如图12所示,通过对比雌蟹二壳宽度,3号塘和8号塘较大,6号塘和7号塘次之,4 号塘和5号塘较小。除8号塘外,3号塘与其他各组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二壳长度最大;除5号塘外,4号塘与其他各组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二壳长度最小。

  小结:以壳长和壳宽反映二壳大小,通过对雄蟹壳长、壳宽,母蟹壳长、壳宽进行分析,不论是公蟹还是母蟹,3号塘二壳最大,4号塘二壳最小。
  
  三、原因分析
  
  (1)为什么放苗至蜕壳期间一壳变化不显著?
  
  调研1结果表明,放苗至蜕壳期间,A组、B组、C组壳长和壳宽变化不显著。Colam研究表明,河蟹只有在蜕壳情况下,壳宽才会发生较大变化,未蜕壳的河蟹壳宽的生长几乎停止,这与本调研结果相符。
  
  河蟹生长过程总是伴随着蜕皮或蜕壳进行的,河蟹属于节肢动物,具有外骨骼,伴随着营养积累,组织扩充,当旧壳不能容纳新肌体时,河蟹必须蜕去旧壳才能生长。放苗至蜕壳期间,由于外骨骼是固定的,壳长、壳宽变化不显著。
  
  (2)不同蟹塘条件下,为什么二壳壳长、壳宽存在显著性变化?
  
  在放养时间、放养规格和放养密度相似的条件下, 3号塘(见图13)二壳最大,4号塘(见图14)二壳最小。通过对比3号塘和4号塘的养殖条件,3号塘伊乐藻长势好,水体透明度超过40厘米,4号塘伊乐藻伊乐藻表面杂质多、长势差,从3月中旬后水体变得浑浊,水体透明度低于20厘米。

  造成二壳大小差异的主要原因可能与水浑影响河蟹正常摄食有关。水浑影响水草和藻类对阳光的吸收,进而导致水草光合作用弱、长势差、净水能力弱,进一步加剧水体浑浊,影响河蟹正常摄食。赵乃刚认为,河蟹在蜕壳过程中,大量吸收水分,体重明显增加,此时体重增加是虚增加,体重真正增加需要组织填充。冯玉爱等研究表明,河蟹蜕壳间期,摄食量增加,体内营养物质逐渐积累用于形成新的组织,使原先吸水膨胀的地方得到充实,实现真正的增长。营养物质的积累是下一次蜕壳的基础,影响新组织的形成,进而影响二壳大小。
  
  造成二壳大小差异的次要原因可能与水浑引起一系列水环境变化有关,例如水温和光照。浑浊的水体,透明度差,影响光照,对水温产生一定影响。黄姝研究表明,水温可显著影响河蟹壳长和壳宽。浑浊的水体,透明度差,若水体长时间处于弱光状态,影响河蟹对钙质的吸收。
  
  河蟹个体生长特点也会影响本次调研结果。个体生长差异大是河蟹典型的生长特征。本调研虽然对蟹塘筛选及二壳收集时间设立了限定条件,结果不可避免会存在一定误差。
  
  四、管理措施
  
  河蟹每一次蜕壳就是度过一次生命难关。蜕壳质量与营养、水环境和病原菌相关,直接影响到河蟹的成活率和翻倍率。河蟹蜕壳时间与有效积温关系密切,基于前人的总结和自己的观察,江苏兴化成蟹养殖阶段蜕壳节奏大致符合以下规律(见图15):一壳(清明)、二壳(谷雨)、三壳(小满)、四壳(夏至)、五壳雌蟹(处暑)和五壳雄蟹(白露)。5月21日前后,河蟹将迎来第三次蜕壳,鉴于河蟹蜕壳的重要性和对调研结果的分析,蜕壳管理应注意以下事项:
  
  (1)蜕壳前
  
  投喂高质量配合饲料,做到足量投喂(见表4),为蜕壳积蓄足够营养,增大翻壳倍率。
  
  定期施用益生菌调节水质,保持水体透明度,促进菌相、藻相和水草三者平衡。

  (2)蜕壳期间
  
  保持水位稳定,通常不需要换水。
  
  发现个别河蟹已蜕壳,可全塘使用质量可靠的补钙产品,增加水体钙离子含量。
  
  加强巡塘,发现软壳蟹后,可放入水桶暂养1-2小时,待河蟹自由爬动后,再放回原池。
  
  (3)蜕壳后
  
  定时杀菌消毒,抑制病原菌滋生。
  
  积极预防疾病,发现死蟹后及时掩埋,切段传染途径。

版权声明:本文转自网络,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请联系【编辑qq:1240812330】删除,谢谢!

APP下载
官方微信
返回顶部